塑膠容器加工是指通過特定工藝將塑膠原料(如聚乙烯、聚丙烯、PET 等)轉化為具備存儲、包裝或使用功能的容器產品(如食品包裝盒、化妝品瓶、工業儲罐、家用收納盒等)的過程。
?
塑膠容器加工需經過 “原料預處理→成型→后處理→檢測→包裝” 五大環節,確保產品質量與合規性,以較常見的 “注塑成型食品餐盒” 為例,流程如下:
原料預處理:確保原料純凈、干燥
原料篩選:去除塑膠顆粒中的雜質(如灰塵、金屬屑,通過篩網過濾 + 金屬探測器檢測),避免影響成型質量;
干燥除濕:部分原料(如 PET、PA)易吸潮,需通過干燥機(溫度 80-120℃,時間 2-4 小時)去除水分(含水率≤0.05%),否則成型后容器會出現氣泡、開裂。
成型加工:核心塑形環節
注塑機調試:設定加熱溫度(如 PP 原料加熱至 180-220℃,PET 加熱至 260-290℃)、注塑壓力(50-150MPa)、冷卻時間(10-30 秒),確保塑膠熔融均勻、填充充分;
模具安裝:將定制好的餐盒模具安裝在注塑機上,校準合模精度(避免溢料或填充不足);
批量生產:啟動注塑機,自動完成 “熔融→注塑→冷卻→脫模” 循環,機械手取出成型的餐盒(帶澆口,即原料流道殘留部分)。
后處理:優化外觀與功能
去澆口 / 毛邊:通過人工修剪或自動化設備(如沖切機)去除容器上的澆口、毛邊(尤其是食品容器,避免劃傷手或殘留);
表面處理:根據需求進行表面加工,如:
印刷:絲?。ㄓ?logo、圖案,適合簡單圖形)、燙金(提升質感,如化妝品瓶);
鍍膜:在 PET 瓶內壁鍍鋁(提升密封性,延長食品保質期);
拋光:對 PC、PS 容器進行表面拋光(提升透明度與光澤度);
組裝:若容器帶蓋(如餐盒),需將蓋與盒體組裝(部分通過自動化組裝線,確??圪N合緊密)。
質量檢測:確保合規與性能達標
外觀檢測:檢查容器是否有氣泡、裂紋、變形、毛邊(人工目視或機器視覺檢測,不合格品剔除);
尺寸檢測:用卡尺、千分尺測量容器的長寬高、壁厚(如餐盒壁厚需均勻,誤差≤0.1mm);
性能檢測:
食品容器:進行 “食品安全測試”(如遷移量檢測,符合 GB 4806.7-2016)、耐溫性測試(如 PP 餐盒放入 120℃烤箱,觀察是否變形);
工業容器:進行 “承壓測試”(如儲罐注水后加壓,觀察是否漏水)、耐腐蝕性測試(浸泡在指定化學液體中,觀察是否損壞);
批次抽檢:每批次隨機抽取 1%-5% 的產品進行全項檢測,合格后方可出廠。
包裝入庫:保護產品與便于運輸
內包裝:用食品級 PE 袋單獨包裝(食品容器),或用紙箱分隔包裝(避免運輸中碰撞磨損);
外包裝:將內包裝好的產品裝入瓦楞紙箱,貼上品名、規格、批次、生產日期標簽;
入庫存儲:存放于干燥、通風的倉庫(避免陽光直射,防止塑膠老化),按批次分區存放,便于追溯。